臺海網(微博)11月18日訊 近年來,有不少大陸同胞建築設計來臺灣進行健康檢查與休閑觀光相結合的旅游,臺灣醫院的品質服務給人印象深刻。近日,記者走訪了臺灣醫界人士,深入瞭解臺灣醫學院的醫德教育情況。
  在臺灣,衛生主管部門及醫學社團硬性規定醫師每年必須修滿醫學倫室內設計理與法規相關學分,才可以更換新執照。而近些年來,針對醫生醫學道德欠缺和醫患關係緊張的現狀,臺灣不少醫界人士也在探討,通過加強社會實踐、增進醫學生人文修養等加強醫學生的醫德教育,以期培養出真正具有“仁心仁術”的良醫。
  據瞭解,在臺灣醫學院,“當鋪醫德及倫理”課程為必修課,已開設數十年。耕莘醫院院長鄧世雄回憶自己求學時上過的這門課,認為傳統的課堂教育缺乏互動,效果一般。
  近年來,面對醫患關係的新挑戰,臺灣醫學教育進行了一連串改革,不僅在課程設置上進行了調整,更從錄取方式上做了“源頭控管巴里島”,希望挑選最適合從醫的學生,而不再僅僅追求高分。
  現在,臺灣醫學院的錄取方式除考試外逐漸增加推甄比例,一項被稱網站優化為“MMI”的多站迷你面試方式被多所醫學院採用。其評估項目包括團隊合作、溝通能力、敏感度、同理心、熱情、邏輯、倫理態度、人格等諸多方面。醫學教育課程的改革重點是更加強調人文教育,將基礎和臨床醫學課程做垂直和水平整合併註入人文和醫學倫理元素,各醫學院還將“問題導向學習(PBL)”嵌入課程。
  1990年成立的輔仁大學醫學院在醫德教育上是臺灣醫學院中的翹楚。鄧世雄當時是輔仁大學醫學院籌備處總幹事。他告訴記者,醫學院在籌備時就特別重視培育有“仁心仁術”的醫生,強調不只要有技術,更要有愛心,要以病人為中心,具有犧牲奉獻的精神。
  鄧世雄說,輔大醫學院的教育特色在於“四全”理念訓練。所謂“四全”,意為:醫生應將病人“身、心、靈”一併照顧,不只關切病痛的軀體,也需要關註病患的心靈、意識、思想,此為“全人”;不只治療病人,連帶也要照顧關懷家屬,此為“全家”;應瞭解病人病前病後情況,此為“全程”;治療過程要重視團隊精神,此為“全隊”。
  鄧世雄說,為了將“四全”理念融入對醫學生的培養,輔仁大學醫學院安排學生在暑假到殘疾人機構或失智老人機構進行服務,培養他們的犧牲奉獻精神、自我情緒管理以及團隊合作意識等。
  鄧世雄還告訴記者,自己念醫學院時,人文課程相對較少,但現在醫學教育界普遍認為做一個好醫生要面對生老病死,因此不能只有醫學知識,更應該加強人文素養培育。臺灣醫界已有共識,人文教育可以讓醫學生更深地體會生命的價值,更加關懷社會,更具良醫的擔當與責任,避免淪為冷漠的“醫學怪人”。
  此外,臺灣醫學院的學生畢業後不能馬上在專科工作,而需要修習“社區醫學”課程,時間大約3個月,目的是讓他們多接觸基層社會,瞭解民間疾苦,增進“仁心”。鄧世雄介紹說,輔大醫學院往往會送實習醫生到比較偏遠艱苦的地區,學習當地醫療工作者的奉獻精神。(新華社記者齊湘輝、陳鍵興)
  責任編輯:薛洋  (原標題:臺灣醫學教育首重醫德品質服務給人印象深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f02cfab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